广西防城港市防城中学,前身为清末(1878)三都书院,1921年由两广总督陈济棠(防城人)发起成立国立防城中学,1926年设立高中部,若4按照北大的算法则为百年老校了。
防城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为教育和激励后人,让我们来追溯历史,缅怀先烈在防城中学工作、战斗的事迹……
1926年,钟竹筠在东兴建立了防城县个党支部。但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东兴党支部遭到了破坏。直到1938年初,巫摩白、黄荡天等同志在防中发动了震撼全县的抗日救亡运动、重新掀起革命高潮后,才由宁德棠于1939年重建东兴党支部。1941年5月,为了加强防城党组织的建设,领导全县的革命工作,中共合浦中心县委决定成立防城特别支部,支部设在东兴。当时,地下党组织考虑到防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防中又是进步力量的阵营,因此把支部设在防城。同年8月,时任特支书记的李健甫受聘到防中任训育处主任,特支亦随之迁防城,设于防中。第二年春,王次华从钦县大寺转来防中工作,担任训育处主任、特支副书记,李健甫改任教务处主任。特支设在防中后,接收原来防城县的党员郭兆华、刘仲曼、吴成业三人。至此,中共防城县特支以防中为中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
中共防城县特支建立特别是迁到防中后,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首先,把培养、锻炼革命骨干、发展党员、壮大党组织的工作放在首位。防中是当时防城县的高学府,富有斗争传统,特支立足该校,通过各种形式,对广大师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先后发展了宋森等10多名学生加入了中国,成立了高中和初中两个学生党支部。在此前后,为了加强防城县党组织的工作,上级党组织还抽调、派遣了黎霞仙、何达云等一批党员干部和进步知识分子来防中任教,解散后的广西学生军成员黄希、钟琬等10多人也先后到防中工作,防城党组织得到迅速发展,自1941年8月至1943年7月的3年时间内,属防城特支领导的就有4个支部,全县共有60多名党员。同时,特支在防中还培养了沈鸿周等10多名进步学生为发展对象。后来爆发的“那良抗日武装起义”、“三光企起义”、“十万山反‘围剿’武装斗争”均是由特支党员和进步学生发动领导的。
其次,全县以防中为中心,以各学校为阵地,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开展抗日救国运动。早在1937年,中国地下组织就一直的防中开展工作,传播马列主义,开展抗日救国运动,他们组织“读书小组”、“读书会”把大批学生、群众吸引到党组织的周围,接受革命思想的启蒙教育。由防中爱国师生组织的戏剧团,旗帜鲜明地为抗日救国服务,多次在校园内外公演进步话剧,深得各界人士的好评。防中浓郁的革命气氛,使反动当局深感不安,为了所谓的“辟邪扶正”、“挽救青年”,他们采用手段,强迫学生手抄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激起了进步师生的强烈不满,特支针锋相对,翻印《评〈中国之命运〉》,在学校大量秘密散发,给反动势力以有力的回击。防中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全县抗日救国运动的深入进行,因此防中被誉为“广东南路的陕北公学”。
再次,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47年6月,中共防城特支迁址于防中,从此,党组织就以这所防城高学府为阵地开展活动,团结进步师生,联络社会各阶层人士,孤立和打击顽固分子。特支的防城县统战工作的成功开展,促使防城县一些军政人员,逐步向靠拢。如争取时任那良镇长陆裕寿、防城镇长黄仕河、钦廉师管区司令巫剑雄等人支持同情爱国师生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就是明证。
从1941年7月到1943年7月中共防城县特别支部委员会在防中存在的时间虽然比较短暂,但她能充分利用富有革命传统的防城中学积极组织领导防城地区的抗日救国运动,为我党组织抗日武装队伍、开展游击斗争准备了的干部队伍,为促进防城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防城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为教育和激励后人,让我们来追溯历史,缅怀先烈在防城中学工作、战斗的事迹……
1926年,钟竹筠在东兴建立了防城县个党支部。但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东兴党支部遭到了破坏。直到1938年初,巫摩白、黄荡天等同志在防中发动了震撼全县的抗日救亡运动、重新掀起革命高潮后,才由宁德棠于1939年重建东兴党支部。1941年5月,为了加强防城党组织的建设,领导全县的革命工作,中共合浦中心县委决定成立防城特别支部,支部设在东兴。当时,地下党组织考虑到防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防中又是进步力量的阵营,因此把支部设在防城。同年8月,时任特支书记的李健甫受聘到防中任训育处主任,特支亦随之迁防城,设于防中。第二年春,王次华从钦县大寺转来防中工作,担任训育处主任、特支副书记,李健甫改任教务处主任。特支设在防中后,接收原来防城县的党员郭兆华、刘仲曼、吴成业三人。至此,中共防城县特支以防中为中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
中共防城县特支建立特别是迁到防中后,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首先
把培养、锻炼革命骨干、发展党员、壮大党组织的工作放在首位。防中是当时防城县的高学府,富有斗争传统,特支立足该校,通过各种形式,对广大师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先后发展了宋森等10多名学生加入了中国,成立了高中和初中两个学生党支部。在此前后,为了加强防城县党组织的工作,上级党组织还抽调、派遣了黎霞仙、何达云等一批党员干部和进步知识分子来防中任教,解散后的广西学生军成员黄希、钟琬等10多人也先后到防中工作,防城党组织得到迅速发展,自1941年8月至1943年7月的3年时间内,属防城特支领导的就有4个支部,全县共有60多名党员。同时,特支在防中还培养了沈鸿周等10多名进步学生为发展对象。后来爆发的“那良抗日武装起义”、“三光企起义”、“十万山反‘围剿’武装斗争”均是由特支党员和进步学生发动领导的。
其次
全县以防中为中心,以各学校为阵地,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开展抗日救国运动。早在1937年,中国地下组织就一直的防中开展工作,传播马列主义,开展抗日救国运动,他们组织“读书小组”、“读书会”把大批学生、群众吸引到党组织的周围,接受革命思想的启蒙教育。由防中爱国师生组织的戏剧团,旗帜鲜明地为抗日救国服务,多次在校园内外公演进步话剧,深得各界人士的好评。防中浓郁的革命气氛,使反动当局深感不安,为了所谓的“辟邪扶正”、“挽救青年”,他们采用手段,强迫学生手抄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激起了进步师生的强烈不满,特支针锋相对,翻印《评〈中国之命运〉》,在学校大量秘密散发,给反动势力以有力的回击。防中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全县抗日救国运动的深入进行,因此防中被誉为“广东南路的陕北公学”。
再次
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47年6月,中共防城特支迁址于防中,从此,党组织就以这所防城高学府为阵地开展活动,团结进步师生,联络社会各阶层人士,孤立和打击顽固分子。特支的防城县统战工作的成功开展,促使防城县一些军政人员,逐步向靠拢。如争取时任那良镇长陆裕寿、防城镇长黄仕河、钦廉师管区司令巫剑雄等人支持同情爱国师生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就是明证。
从1941年7月到1943年7月中共防城县特别支部委员会在防中存在的时间虽然比较短暂,但她能充分利用富有革命传统的防城中学积极组织领导防城地区的抗日救国运动,为我党组织抗日武装队伍、开展游击斗争准备了的干部队伍,为促进防城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人文气息浓郁。东兴竹山地处中国大陆西南海陆的连接处,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大清国钦州界1号界碑系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所立,已成为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的历史见证。位于防城江山半岛白龙尾的白龙古炮台,为清光绪年间建,至今保存完好。防城茅岭杯墩贝丘遗址和东兴江平交东贝丘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沿海居民点,遗存绳文陶片、石斧等文物,并留有泥蚶、白螺、网锤等先民遗物。位于防城区江山乡的潭蓬古运河为唐代修凿,是中国的海上运河,由于当时施工难度巨大,故被称为“仙人垅”。